邮箱 :news@@cgcvc.com
文章来源:投资界 发布日期:2015-04-27
近日,在清科投资界举办的移动医疗北京站专场沙龙上,来自华创资本的投资人熊伟铭分享了关于投资者眼中的互联网医疗机会。熊伟铭表示:“医疗服务电商化是互联网医疗行业的一大机会,医药分家会推动很多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如果市场化就能够电商化,通过新型的渠道倒逼传统服务上线,使得很多之前没有能力获得以及不方便的医疗消费都变得唾手可得。”
以下为熊伟铭演讲实录:
从投资结构的角度来看,医疗一直以来都是投资的重点,但医疗行业的改造总体上还是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医疗和互联网结合的领域,跟传统的医疗不太一样,在十几年前做医疗服务互联网化是比较困难的,2003年国内出现了一批专注于挂号的公司,但由于当时政策限制而被叫停。事实上除去政策因素的影响,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方便度,这些公司反而会有更好的发展。
新医疗互联网模式在国内仍然缺位
目前国内的医疗互联网模式相对还比较粗放,还存在着一些成立较长时间的公司,现在仍然处在一个收入水平还不是很大、用户量还维持一定量级的状态。从美国硅谷统计数字变化来看,包括我们在美国投资的一些医疗行业的企业,2014年医疗仍然是一个很热门的投资领域。这个领域的投资方向十年间在美国已经经历了几波的变动,这其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主题,有些是国内所没有的。
比如说保险公司,中国的保险公司目前跟医疗还不太挂钩,所以我们觉得会有一波机会。或者像平安这样的大型保险公司,平安在互联网医疗里面走得很靠前,把保险公司的产品和医疗进行捆绑结合。还有已经是上市公司的的和睦家,它的母公司是原来做西门子医疗分销的公司,这家公司当时之所以在外企公司里比较受欢迎,因为用户可以拿自己的ID,通过保险就可以完成整个医疗服务。以后这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这个部分才会推动整个医疗行业市场化的进程。
还有一个方向是“大数据”,这也是国内所没有的。就像2004年的旅游行业开始尝试数据化,去哪儿当时开始做这个行业的IT化,在去哪儿的推动下我们才看到机票电子化,从线下数据慢慢转变为线上数据。而国内医疗系统的数据化还非常薄弱,从2000到2001年出现了许多做医院ERP的公司,虽然这些公司现在有很多已经上市,但是这些系统很僵硬,现在还是很老很传统的软件,这一波移动互联网推动的IT化里面会有很大的机会。只有这些公司改变了,这些数据才能转变为结构化的公司。当然要在需求的范围之内,能够出现更可用的、更精准的数据分析。
医药分家推动医疗服务电商化
电商平台同样值得关注,在国内有很多这个类型的公司,尤其是去年以春雨医生为代表的移动的健康平台,希望在医患关系中做成医疗版的微信,但是人群健康这部分的数据基本上是没有的,所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还处在一个非常初期的医疗和互联网结合的阶段。
从美国的趋势来看,2011年-2012年在美国有几十家类似春雨医生这样的公司,但到了2013年这个趋势已经不再明显,人群覆盖已经足够,在系统和功能上也不会有更多的改变,上涨最快的还是数据服务。医疗服务不像买冰箱,或者电脑这样的3C产品。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服务,最好一辈子都用不上,但是一旦使用就需要一个非常靠谱的服务,在没有数据的情况下,误诊率和死亡率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数据分析变得非常重要。
事实上,医疗其实包括两个非常不一样的部分,一个是医,一个是药。医药分家,推动了很多新的业务模式出来,今年上市公司有一些动作,它们自己在做药方面的工作。实际上我们觉得医药分家会推动很多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如果市场化就能够电商化,通过新型的渠道倒逼传统服务上线,使得很多没有能力或者不方便的医疗消费变得唾手可得。
医疗硬件还没有真正的技术突破
一个热门领域就是现在比较常见的医疗硬件,这个现在非常火热,有许多的企业在里面竞争。
关于所谓硬件这部分,事实上现在技术方面的真正突破还没有,现在通过硬件设备真正在无创条件上拿到用户数据是很难的,或者数据并不精准,不精准最后的结果是很难判断的。在这种简单的功能上,大家都没有达到非常精准,更不用说我们所说的传统医疗设备行业所测到的数据,所以中间会有很多的挑战在硬件里面。
医疗健康硬件部分火爆,所有做手环的企业都聚焦在运动、心率、睡眠,甚至高血压、眼科和消化等等。我们把每个品类对比传统的医疗器械,都有相应的大公司,只不过他们产品美观度和体验都很差,但是公司收入很高。我们的观点是,对于新型消费者医疗设备来说,营销渠道和业务模式依然重要,传统医疗设备品牌会全线开辟数字设备。创业公司不能靠着一款产品赢得这个市场,这完全是消费电子产品的市场,还是要看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你是面向大众市场还是高端市场的,营销渠道很大程度决定了公司的成败。
新型设备是否有独特角度建立行业壁垒异常重要,否则依然沦为传统医疗设备。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医疗硬件不是一个新的品类,我们会觉得这是推动所有硬件升级的机会。不太可能通过快、准、狠的市场营销就完全把这个市场拿到,所以传统的器械公司有很大的机会。如果你看这些领域的投资,大部分企业都是被收购掉,还没有一个独立的、或者绝对有可能上市的公司。
科室市场化和多地执业带来的机会
中国的医疗系统其实很简单,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系统,中国目前大概有2万家医院,其中有1800家三家甲医院,就是大家趋之若鹜想去的医疗机构。中国只有 250万的注册医生,要服务13亿人口,这永远是一个卖方市场。所以有些东西是伪命题,不要试图搞定三甲医院和患者之间的关系,这个在短期基本没有可能。医生每天接待60个病人,如果每个人花15分钟,这是完全不靠谱的。我们看到的主战场里面的机会其实是一个假机会,医疗机构的初衷、机构的初衷和消费者的初衷是相背而驰的。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室开始市场化,但目前已经所谓市场化的科室做的还远不够好,所以这就是机会。比如妇产科、齿科、骨科等,你可以把这些服务看作是消费者服务,这些反而有真正可行的市场。我们有大概59%的专科医院都是高度市场化的,但还有一些弱科,比如说心理健康、早产儿等等,有很多子项在中国就从来没有形成一个垂直的科室,这些科室的市场是巨大的,一旦建立起来就可以高度市场化,包括中医。市场化的程度越高,使得投资机构和创业者机会越高。当年有公司做了很多的科室外包、院中院的模式,原来是走的灰色路线,但现在是有非常合理合法的方式来做这个业务。
医生的多地执业是所有人期盼的,双轨制能够合一造成的一个很大的机会,是推动劳动力的重新分配,使得行业更容易管理。多地执业带来的系统变化,所获得服务的成本和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对于美国来讲是一个比较市场化的机制,所谓的GP,即家庭医生,或者是社区医生,一个社区医生就服务周边的邻居,服务范围用O2O的算法来讲,服务半径跟送餐行业差不多。如果遇到疑难杂症,就推荐你到专科医院。所以我们的医疗系统还有很大的提升和改进空间。
未来高度关注的投资领域
第一个是医患交流平台,包括导流、交流、CRM SaaS。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医疗IT非常差,名义上是有IT,实际上IT跟医生和很多部门没有关系,很多系统都没有得到大规模的使用。
第二个指的关注的是垂直领域的深度闭环方案。刚才提到的一些弱科室以及中国高度市场化的科室,我们觉得是有机会的。可以做导流,甚至可以做上门服务,可以做很多真正闭环的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定要做线下。医疗到最后还是看医疗,而不是看用户数,这个行业用户数不关键。医疗最好的就是像百度一样,上去后能一秒钟解决问题。最怕反复诊断,结果出现误诊,到最后还是没有效果,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这个是最糟糕的医疗服务。脱离了线下的服务,只能停留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线上。2015年会出现很多闭环的搅局者,保险公司一旦杀进来,能量非常惊人。
第三,科室市场化的IT服务机会,即新一代的saas提供商。一旦医疗的里面的主力军——250万的医生开始需要管理他的病人,无论做随访,还是做其他的监控,甚至升职写论文,都需要数据。医生需要管理这些病人,这些数据才能回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觉得IT在今年会有很多的机会。
第四,药品分销领域的新角色。目前国内在管药的PBM(医疗福利管理公司)和管服务的TPA(医疗保险第三方管理公司)是缺位的,这些角色一旦出现后会推动这个行业的细分化和市场化。
第五,智能学习支持下的诊断和运营效率提升。互联网解决的问题是效率提升,它不能使医生变成更好的医生。医生这个角色不可能被替代,互联网解决的就是如何能把市场进行细分,或者如何把相同的功能进行契合,从这个角度去看行业具体的机会。
从过去国内机构投资过的项目来看,早期集中于特别传统的医疗仪器和做类似体检服务的线下机构。另外我们要更关注一些新的案例,包括做O2O闭环服务的公司、做临床诊断系统的公司、专门帮助医院来提升运营水平的公司,甚至做综合诊断的大数据公司,这些方面都会是未来很大的机会。当“互联网+医疗”真正把医疗当做一个业务来看待的时候,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些项目在国内目前看到的不是很多,但确实会大大提高行业效率,我们很期待看到这样类型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