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news@@cgcvc.com

华创资本熊伟铭:“快公司”是一种美德,巨头造车热将提升自动驾驶行业进度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21-09-13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自动驾驶的基金之一,华创资本在2017年准备了1000多万美金的弹药,接连敲定三笔投资:L4级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的Pre-A轮、重卡自动驾驶公司“智加科技”的Pre-A轮、激光雷达公司“图达通”(Innovusion)的种子轮。



在36氪近日专访中,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从一个早期投资人的角度,分享了他投资自动驾驶的初衷、过去4年对被投公司和自动驾驶行业的认知变化。


以下为36氪专访文章,有删节:


今年,自动驾驶行业迎来2016年初创之后的又一次资本热潮。

此前账上只剩几个月现金流的一些自动驾驶公司,在过去一年内拿到了至关重要的“续命钱”。有的公司甚至已经走向二级市场:4月,“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在纳斯达克上市,目前市值超过91亿美元;5月,智加科技宣布将在第三季度通过SPAC上市,预期市值约33亿美元;小马智行等公司也曾透露上市计划。

在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看来,一级市场已经很难给一些头部自动驾驶公司提供与他们估值相匹配的资金支持,因此,上市成为必需。但滴滴上市出问题之后,与数据安全相关的企业赴美上市,开始受阻拖延。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自动驾驶的基金之一,华创资本在2017年准备了1000多万美金的弹药,接连敲定三笔投资:L4级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的Pre-A轮、重卡自动驾驶公司“智加科技”的Pre-A轮、激光雷达公司“图达通”(Innovusion)的种子轮。

熊伟铭告诉36氪,他们从这些项目上已经赚到大约10倍的回报,但行业的整体商业化进程仍低于最初的预期。

进度低于预期,不只是熊伟铭一个人的感受。2016年,以福特为代表的主机厂曾宣布,到2021年,他们将有数千台“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在城市里提供网约车服务。但时间真的到了2021年,我们只能听到,福特又把这个计划推迟了5年。

最近,一位自动驾驶资深从业者对36氪感慨:“假设把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当成是一个考试,我们现在还在做第一张卷子,卷子都还没翻页。你到达终局之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你现在可能都没看到。”

"今年以前,除了百度以外,中国的大厂都没有自己做自动驾驶。大厂不进,大的资本不进,政策也不会进,靠我们这些VC能做什么?”熊伟铭表示,今年巨头纷纷造车,有希望提升整个行业的进度。

在36氪近日专访中,熊伟铭从一个早期投资人的角度,分享了他投资自动驾驶的初衷、过去4年对被投公司和自动驾驶行业的认知变化。

36氪:2017年,为什么决定投资自动驾驶公司?

熊伟铭:华创大概在2016-2017年基本形成AI这个投资主题。当时,我们觉得这个领域有三大机会:

第一,“AI四小龙”做的安防市场。但我们判断“四小龙”和海康威视基本会占领市场,没什么新机会留给早期公司。

第二,AI硬件底层的芯片。我们2017年投资了深鉴科技,后来很快就发现各个大厂都相继入场,有的自己研发,比如百度自己做了AI芯片“昆仑”,有的投资初创公司,每笔投资能到三四亿美金,而我们只能投三五百万美金,其实没有什么赢牌。但这个情况是动态变化的,投资机会也会出现,比如去年,我们很偶然地碰上了壁仞科技,团队很好,投资条款也很fair,就投了他们的B轮,否则我们已经把半导体的投资降到最低优先级了。

第三,自动驾驶。2016年前后,Waymo从Google独立出来,通用汽车收购了Cruise。就像班上一个跟你较劲的学霸,美国做了自动驾驶,中国肯定必须做,这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且,中国和美国差不多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像其他大部分行业,都是美国跑了几圈了,我们才刚刚起来。所以,当时投资人都是很热情的,虽然不知道能不能落地、会怎么落地。

VC这个行业,我们投资的时候,基本上很难知道终局会长成什么样。我们唯一的价值就是“产业创造”。我们参与创造一个产业,如果产业能够起来,那你能够跟着有红利。如果碰到一个项目符合我们的三个要求:技术驱动、面向未来、解决商业问题。我们就应该去投。我去主动迎接技术风险,这样我才能赚到溢价。

我投的公司,在我们投资的时候90%都没有收入,也没有商业模式,在他们的融资PPT上,我们就只看两件事:第一,团队;第二,过去做过什么,能不能把现在的产品做出来。

在自动驾驶赛道,我一开始想的就是,咱们能投多少是多少。这些公司融一轮就上亿美金,咱们跟不了几轮,我们一上来其实就交枪了,所以必须放弃我们的传统审美,不一定非要什么董事会席位,条件差不多,估值能接受,就行。2017年,我们投资了智加科技、文远知行、图达通,之后就再也没出手,因为考虑到基金规模和行业状况,再投已经没有先机。

36氪:最初见到这几个公司创始人的时候,是什么印象?这些印象后来有变化吗?

熊伟铭:这些人都不是短线,都不是说“咱们赚一票赶紧撤”。

2016年11月,我们去硅谷,很偶然地见到了文远知行现在的CEO韩旭,就聊了一聊。当时,无论是韩旭还是其他自动驾驶公司创始人,我觉得他们都更多是博士、大学老师的风格,参与创业很激动。2018年2月,因为王劲离开,CTO韩旭临危受命接管公司,他的韧性、领导力开始体现出来,包括对研发和产品的坚持、对融资进度的把控、把团队稳定住,把李岩、钟华、张力这些牛人很紧密地团结起来。最近,他们收购了牧月科技,“老战友”杨庆雄回归,这些都让我觉得韩旭能容人。

和其他公司的科学家团队不太一样,智加科技的CEO刘万千和CTO郑皓都是“创业老人”,对商业更了解,成功做过几家公司,有的被收购,有的上市了。我们2017年在硅谷见到郑皓的时候,他对自动驾驶是非常激动的,他说他现在重新开始写代码了,一行一行都是他自己写的。他之前的公司卖给了雅虎,做自动驾驶更多是出于工程兴趣。

36氪:看过其他自动驾驶公司吗?为什么没选择它们?

熊伟铭: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是在一家公司融资的头两轮进去,每笔投资大概三五百万美金,或者两三千万人民币,占股8%-20%不等,投前估值不超过5亿人民币,或者1亿美金。

我们拜访过很多自动驾驶公司,见地平线的时候,他们估值已经6亿美金了,见图森未来的时候,它们已经太贵了,估值差不多10亿美金。后来我们就投资了同样做自动驾驶干线物流的智加科技,投前估值几千万美金。

36氪:2019年,资本寒冬。文远知行CEO韩旭说,当时公司账上只剩下8个月的钱,直到2020年底,才拿到宇通的投资。那时候你焦虑吗?

熊伟铭:当时有焦虑,但现在不太着急了。文远的Robotaxi赛道很长。我说你们继续革命,如果想做坚持做运营,那是不是能在细分赛道找到一块净土。和宇通合作以后,文远今年有规模的收入都是来自Robobus(自动驾驶小巴),原来也没想到收入会从这儿出来。

2019年年底,智加也一度现金流比较紧张。智加科技基本上也是去年和亚马逊、一汽解放合作之后,商业化有了起色。智加已经说他们不做运营,在北美,主要就帮主机厂改车,产品形态我基本能看出来了,它未来是不是能自己管理一个满帮那样的自动驾驶车队,还不好说。就算它不做那些事情、不讲那些商业模式的故事,我也知道它卖那些盒子是能收到钱的,我就觉得心里很踏实。

总体来看,2020年,自动驾驶公司为什么突然火了、有钱了?因为美国资本市场起来了。中国一定要把资本市场搞起来,否则永远只能去追赶。

36氪:2019年年底,潍柴动力收购了智能驾驶初创公司清智科技;今年,文远知行收购了牧月科技,小米收购了DeepMotion。今后并购会频繁发生吗?

熊伟铭:并购不一定是行业趋势,因为懂这个业务的主机厂都没钱,而有钱的大厂都喜欢去做电子烟等更容易的行业。大钱没进来,靠我们这些VC能做什么?当然,最近国家接连出台很多政策,让很多容易做的行业都受到影响,以后大家可能会像我们一样,去冒技术风险,更多进入硬科技领域。

36氪:今年,图森未来在纳斯达克上市,智加科技计划通过SPAC在纽交所上市,小马智行也计划上市。为什么都在今年上市?

熊伟铭:虽然自动驾驶公司已经融资很多,但考虑到自动驾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想要实现的目标,我觉得资本投入还不太够。美国的投入会多一点,但目前看起来也就谷歌投得起,主机厂可能都不见得投得起,所以必须要上市。

现在很多中国公司的美国上市被暂缓,如果去香港上市,好处是不用改VIE架构,但科创板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定位“前沿科技”,会有国家政策的倾斜,慢慢会享受到资本上的一些红利,而且,在境内上市,不用担心数据安全的问题。

36氪:四年过去,你对自动驾驶领域三笔投资的账面回报满意吗?

熊伟铭:我们在这个领域赚得还太少,但我们冒的技术风险是挺大的。互联网企业,投100万美金,它们能产生1000万美金或者1亿美金的价值。但投资自动驾驶公司,把钱给团队,但团队没办法短时间实现商业化,前期需要把钱用来买车,这个行业其实还是一个重型制造业,不是互联网的规律。

2017年,我们在文远知行估值2亿多美金的时候,投资了他们400万美金。今年5月,文远知行宣布完成数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33亿美元。如果按这个估值算,我们大概赚了10倍左右。我们当然期待,如果最头部的Waymo有一天能够实现摩根士丹利评估的1750亿美金估值,那其他同行的估值是不是也能跟着涨一涨。

36氪:你们的LP(基金的主要出资方)是什么风格?对自动驾驶赛道有耐心吗?

熊伟铭:LP的耐心是有条件的,如果回报不好,他们就不会投你下一支基金。所以我明确就是说,我不愿意做时间的朋友,我就想赶紧4年上市、百亿市值、10倍以上回报。你越做越觉得“时间的朋友”不合理,我觉得大家是不得已才变成了时间的朋友。

快公司是个美德,不管各行各业,都要做快公司。在美国,除了亚马逊算一个慢公司,微软、苹果、eBay、雅虎都是快公司,但中国有谁?拼多多、分众传媒……少得不得了。如果你不是“快公司”,意味着你吸取势能的能力很弱、你没有形成行业 leadership(领导力)、资源没有向你聚集,这是个很要命的问题。

36氪:2017年之后你们都没有再投资自动驾驶。那你这几年关注什么新赛道?

熊伟铭:我这两年的投资重点都在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医疗的投资回报是超出我预期的。这个行业原来的投资人都比较传统、不太愿意冒风险,但我们这帮人冲进去,就是去冒险的。我们自动驾驶也敢投、火箭也敢投,创新药的风险不比这两个行业高,做一期临床也就1000万美金左右,相比互联网公司百团大战烧过的钱,这是很少的一笔资金了,但一旦搞定了,可能癌症就解决了、很多慢性病也解决了。

(编者注:熊伟铭在医疗和商业航天等领域投资了深鉴科技(赛灵思 NASDAQ: XLNX 收购)、Nreal、爱笔智能、蓝箭航天、华科精准、新格元、福贝生物、璧辰医药、应世生物等项目。)

36氪:自动驾驶和芯片、医药、商业航天行业,有什么共性吗?

熊伟铭:这些都是长线投资的行业,都在industry shapping(行业塑造)的早期阶段,但医药和航天毕竟是传统行业,有经验积累。新药研发怎么做一期、二期、怎么做BD,流程很清楚,人才池也有;芯片研发,也都是原来产业里的人来做,那些老爷爷们都做一辈子了;但自动驾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工程师本身就稀缺,做商业运营的人更是没有,整套流程也没有太多的规律和资源可用,这是他们遇到的比较大的挑战。

自动驾驶上路跑,至少要200亿人民币左右,真的需要好多的钱。搞游戏的、搞比特币的,我就说你们赚钱太容易了,你要么去搞创新药,要么去搞半导体,要么去搞自动驾驶,要么把火箭送上天。你应该去搞点这些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