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news@@cgcvc.com

创·问 | 暖阳医疗贾晶:相信从 0 到 1 的产品力量,以优秀的创新产品撬动神经介入行业高速发展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22-07-27

优秀的企业长什么样,成功的牛人都有哪些特质?在他们的奋斗路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坑”,最重要的改变是什么?

创·问 向一些优秀的华创派、投资人、业界牛人抛出问题,也希望分享他们的想法给你。本期主角是暖阳医疗创始人、CEO贾晶

创业之前,贾晶在医疗器械行业拥有十多年从业经验,曾参与过3个高值耗材产品的完整上市,其中包括全球第一款及唯一一款冠脉靶向洗脱支架系统Firehawk。


2019年,贾晶创立暖阳医疗,专注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与生产。 不久前,暖阳医疗的 YonFlow 血流导向支架成功完成了临床手术的应用,有望在2023年正式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可回收颅内动脉瘤微创介入器械。 此外,球囊扩张导管、抽吸导管等多款产品正在注册审批阶段,预计将在2022年陆续取证上市。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的脑血管疾病,现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的死亡原因。据《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因脑血管病致死比例超过20%,意味着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另有2017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显示,我国总体卒中终身发病风险为39.9% ,居全球首位。


神经介入手术属微创性手术,具有术后感染风险较低及恢复较快等优势,临床需求持续提升,而因其科技、价值含量高,属高值耗材类产品,成为医疗器械行业一条新的细分蓝海赛道。据灼识咨询预计,2019-2030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以2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并将于2030年进一步增加至近500亿行业规模。与之对应的是,神经介入器械的国产化率不足20%,存在广阔的国产替代空间。经历了国产替代“崛起样本”心脏冠脉支架从0到1、从1到100后,贾晶相信,“中国在神经介入、外周介入领域等,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甚至爆发更强的生命力。”


本文中,贾晶分享了他的创业观——相信0到1的产品力量、不盲目追求速度、以创新赢“政策红利”。2020年以来,多企业入局使得国内神经介入市场迅速内卷成“红海”,在“越来越拥挤”的赛道,如何差异化竞争?贾晶认为,“围绕神经介入、全产品线布局”,真正解决临床痛点和实际问题,将是暖阳医疗最重要的产品生命力。


全文分享如下:

Q:华创资本

A:暖阳医疗创始人、CEO贾晶

Q1:请用科普的语言介绍下暖阳医疗在做的事情。有哪些独特的创新?

贾晶: 中国有 3000 万的脑卒中患者,即颅内血管里面有动脉瘤、急性血栓、慢性狭窄等疾病问题。采用微创伤植入/介入手术干预治疗是现在最好的解决方案之一。手术过程中会用到神经介入医疗器械产品和附件,暖阳医疗正是这些器械产品和附件的生产制造商之一。

简单说,微创手术是在人体开一个小窗,通过血管将器械产品推送到病变位置,通过器械的功能实现治疗目的。而颅内血管较之于其他人体部位的血管,更迂曲、纤细、脆弱,对于器械的结构要求和功能要求更高,这是我们所有从业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暖阳医疗的每一款产品,都在结构和功能上做了创新,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我们的研发原则是:每款产品都要求解决手术医生的至少一项重点需求,并能够形成自己的IP。产品立项前,要充分掌握临床痛点和技术瓶颈点,然后进行立项评审,通过后开始对技术攻关。

以我们第一代的血流导向支架为例,我们在全球首创了完全可回收的输送结构,支架在完全推出微导管的情况下,仍可根据医生的需求撤回至微导管重新释放,这就解决了释放过程中的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临床痛点。这是我们独特的创新。

Q2:神经介入耗材领域,国内已经有多家公司在各条产品线上布局。相比于进口产品,目前国产产品的使用率如何?

贾晶: 近几年,国内外神经介入耗材企业都在高速发展。国外比如美敦力、史赛克等公司,有很多年丰富的技术累积和实力,发展速度看起来会更快一点。与此同时,国内已经有多家公司在各产品线上进行布局。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目前神经介入手术中所使用到的器械和附件,80% 以上仍然还是进口产品。

我们知道,目前冠脉介入 80% 以上使用的是国产的支架、球囊和附件。 神经介入耗材进口比例高并不是因为神经介入的医生更青睐进口产品,对于医生来说,选择医疗机械,最重要且首先要考虑的永远是手术的安全性,要让病人顺利地下手术台。所以,我们国内的创业团队都应该清楚一件事情,一定要把产品做好,这是大前提。 在这个大前提下,再考虑提高速度、降低成本等。

Q3:国产替代的困难首先是产品的问题?

贾晶: 对。神经介入行业发展很快,但是好的技术和产品真正落地还很少。

第一,相较于其他的一些医疗领域,神经结构是比较特殊的。颅内的结构复杂,推送距离比较长,这些特性决定了手术所要应用的器械的要求是很高的。并且,对于技术创新,是有限制的。第二个比较难的,是创新概念的落地。好的创新概念永远不缺,但是真正落地形成具体的产品,其实是更难的。

Q4:国内神经介入行业发展很快,神经介入高耗材产品几年时间内,似乎已经开始了同质化的竞争。2020-2021年取栓支架、血流导向装置获批,2011年起弹簧圈、微导管、远端通路导管相继获批,2021年超过22款神经介入产品密集获批上市。在你看来,暖阳医疗的差异化优势在哪里?在产品研发的策略上,最重要的考量有哪些?

贾晶: 现在的繁荣,并不是真正的繁荣。做同质化的Me-Too产品,速度快,但用量较小、口碑欠佳,反而不利于国产替代。在神经介入赛道谈优势,一定要突出两点,一是产品力;二是创新性。这也是我们国家监管方在近几年一直在倡导和支持的。

产品力大家都清楚,神经介入器械隶属于三类高风险手术器械,手术复杂且风险高。目前国内外的企业和医生,并不认为现有的产品和技术已经够用了,都在期待有更好的产品出现。

产品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每一点创新,都应该瞄准临床痛点和临床需求。虽然好的产品、技术在出现,但是数量并不多,而且同质化程度很高,被医生弃用的现象很普遍。抛开表象看实质,我觉得现有的产品还远远无法撬动神经介入的巨大市场空间,提高手术量。

另外,医疗器械产品都是有专利保护的,这是创业初期、产品进入市场之前容易被忽略的。国内外优秀的医疗器械企业,一定是产品创新和专利保护都到位。刚开始做Me-Too产品,很多公司可能没有发现或者暴露问题,但这些问题迟早会威胁到企业的正常经营,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也是非常负面的。

和很多优秀的企业相比,暖阳医疗最大的优势在于,暖阳医疗研发和生产的每一款产品,都要解决临床痛点和实际问题。 我们会和神经介入领域最好的医生不断地交流,收集医生的需求,回到实验室进行设计和开发。只有获得所有医生的认可,产品开发才会进入到下一阶段。当然,我们有一支执行力非常强的团队,有成功经验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所以我们研发和迭代的速度是极其高效的。

Q5:创业之前,你曾在国内龙头医疗器械公司工作。从大厂出来的这几年,创业初期看到的机会有变化吗?

贾晶:从 2009 年到 2019 年的十年,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亲身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冠脉介入这个赛道从 0 到1,从 1 到 100 的发展过程。这个行业的出货量从每年几千个发展到每年用量超过200 万个。 这确实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行业实现了中国第一个高风险医疗器械领域的国产替代.

而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开始。中国在神经介入、外周介入等领域,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甚至爆发更强的生命力。

现在,中国整个冠脉介入每年的手术量超过了 350万台,10年前这个数字可能是 10 万、20万。神经介入领域会是什么表现呢?

从病人的数量和需求来看,中国连续 30 年是脑卒中患者数量全球第一大的国家,存量的病人 3000 万左右,每年新增患者超过 200 万。这些脑卒中患者很多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和治疗。第二,中国的死亡病例每 5 个人中就有 1 例死于脑卒中相关的疾病。如果能够给予这些病人提前的筛查与合理治疗,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一定会降低。

所以,结合来看,我们认为当神经介入领域发展到成熟期,每年的手术量可能超过 300 万台。神经介入器械市场空间足够大,国内完全有条件发展出 3-5 家优秀的神经介入公司,其中真正能够做到产品安全、有效创新的企业,一定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类似冠脉介入领域的微创、乐普等优秀企业一样。

在近几年,很多投资机构一直不断加码生命科学赛道的投资,也都秉持同样的观点。但小周期的确变化得很快,任何一个赛道,都有可能昨天是蓝海,今天就变成红海,明天可能是死海。这也是我作为创始人,感触最深的一点。这就要求我一边要和技术团队一起,低头工作;一边还要和我们的投资人一起,抬头看天。

Q6:神经介入能够达到冠脉支架的手术量,或者整体的普及度、可及性到足够大的范围,大概还有多长的时间?

贾晶: 跟十几年前相比,老百姓对脑卒中已经有明显的认知了。第一,国家在硬件上的巨大投入,而且不断地培育优秀的神经介入医生,建立相应的卒中中心,神经介入专科等。只有硬件设施先建设起来,才能够给老百姓做认知推广,才能提高必要医疗资源的可及性。第二,人们认知提高带来的渗透率提升。现在人们的健康体检意识提高了,如果有眩晕感或者供氧不足,更多人会选择跟医生交流。

手术量何时能达到冠脉手术的水平?可及性什么时候能到很大范围?2022年的今天,我还回答不了,因为还没有足够的数据和明显的变化值。但是未来 3 到 5 年内,这个变化一定会越来越明显,会有更多的人了解脑卒中,主动地尽早做筛查和干预治疗。中国可以做这台手术的医生也会越来越多,病人不需要跑到省会城市或者北上广做手术。

为什么现在我国有 3000 万的病患,但手术量却如此少?我觉得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最核心,就是没有足够多的好产品。现在的技术还无法像冠脉支架,能够让手术实施既快、又好,实现简单化。神经介入分出血、缺血,缺血又分急性缺血、慢性缺血等很多维度,对应不同的产品。因此,对于医生的要求也更高。第二,医生数量相对来说是少的。培养一位能做手术的神经介入医生,需要几年的时间。第三,渗透率。一方面是由于病人对于疾病本身的理解不足,同时高昂的手术费用也极大地限制了手术量。

解决这三大问题,方法是相关联的。一方面,国家在建设的卒中中心会培训出越来越多的医生;同时,如果有更好的产品、技术让手术简单化,医生做手术的难度也会降低很多;最后是价格,医疗器械企业并不一定每款产品都要卖到高价才能盈利。让更多老百姓能够负担得起,企业也能够赚到更多的利润。

Q7:作为创始人,创业这几年,你最明显的成长或者变化是什么?

贾晶: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和两位联合创始人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前几款产品的技术开发上。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我们三个人的分工更明确了。我们组成了坚固的铁三角,有各自擅长的领域,覆盖了公司业务的各个方向。我们在研发、质量、注册、工艺、生产、采购、临床、市场和销售,各个关键部门都有独当一面的负责人。

团队成员也是老中青三代结合,人才既有经验,又有成长空间。合理的分工让我们跑得更快。目前为止,我觉得我个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宣传和推广暖阳医疗的产品与品牌,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与信赖。

从小周期看,现在行业的确是红海,但只是最上层的一层海浪,中国神经介入行业其实还处于初期,企业还需要继续耐心的研发,需要资金的支持,来创造高速的发展期。投资人也需要足够的耐心和长远的眼光。

医疗器械从产品研发到最终落地,是多维度协作的复杂过程。其中包括研发、质量、注册、工艺、生产、采购、临床市场和销售等方方面面。部门与部门之间,既是合作也是相互牵制的关系。我们的 QA 和研发,天天在实验室里争论,研发人员很辛苦把想法做出一个样品,但如果样品满足不了技术要求,概念再好也不能够被认可。

通过不断合作、碰撞,产品才能最终落地。从 0 到 1 实现了以后,产品的临床试验可能需要 10 个月的时间,后期随访需要半年的时间,最后的价格注册以及发布又需要半年,加起来差不多两年时间。这些工作和时间是省不下来的。虽然有一些企业产品上市所用的时间看似短,但必要环节的时间省不了,只能从研发阶段省时间,可能省掉的是整个产品的灵魂和生命力。

我们有一个宗旨,叫“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像血流导向支架,前 8 个月的时间,我们是在实验室里反复选择材料,打磨输送系统的细节,不停地测试,看能否实现可回收的需求。这 8 个月的时间是完全没有产出利润的,但这 8 个月决定了现在临床试验的这款产品能够获得认可,这就是 0 到 1 的价值所在。

Q8:暖阳医疗的产品布局是什么?为何选择密网支架作为核心?

贾晶: 我们认为全产品线的布局,更有利于企业高速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我们的整体业务围绕神经介入器械和附件开展,并基于神经介入器械的完整生命周期向上下游辐射布局。同时,还将结合产品研发进度向外周介入和其他领域延伸。

未来三到五年,我们的核心关注点依然是围绕神经介入展开。暖阳医疗针对神经介入的出血性产品、缺血性产品以及通路类产品做了全方位布局,目前,已经有产品正处于临床阶段,多款产品正在准备启动临床,还有多款免临床的产品已经递交了注册申请,预计今年下半年陆续拿证。

此外,暖阳医疗对于神经介入的周边领域和上下游也早有布局。成立以来,暖阳医疗基于多个产品间可通用的技术路线建立了转化平台,可将神经介入技术快速落地转移到其他领域的产品上。目前,其在神经介入机器人、外周介入和电生理介入等领域,分别有相应的产品处于研发、注册准备中。

密网支架是我们出血领域的核心产品,在急性缺血和慢性缺血领域我们也有核心产品在推进中。之所以选择密网支架作为核心,是因为出血是整个脑卒中疾病中最适合手术干预治疗的一个领域。 而急性缺血可能都没有足够的时间窗口用产品来治疗病人。所以,在产品布局时,我们会综合考虑各个维度,比如发病周期、手术质量、治疗效果和术后康复。出血这一块未来一定是大市场。

密网支架治疗原理是通过改变进入动脉瘤的血液方向,使动脉瘤慢慢凝固形成血栓进而消失,以此达到持久的动脉瘤栓塞效果。手术中,密网支架需要被精准放置于可以阻挡血液进入动脉瘤的位置上。手术中支架从导管释放后迅速发生膨胀,形变后无法回收至导管内。因此密网支架的精准定位和放置是手术一大难点,对医生的技术和经验要求极高,一旦放置出现偏差会极大增加手术风险甚至导致手术失败。

目前全球范围内,密网支架的技术已经很久没有突破了,医生用得多的还是上一代概念的老产品。一旦有创新技术能够落地,实现更好的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一定会有更多医生积极拥抱。 这对我们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要抓住这次机会,用暖阳新一代的创新血流导向支架产品在出血领域建立我们的优势地位。

Q9:今年,暖阳医疗的 YonFlow 血流导向支架已经成功完成了临床手术的应用。为何会选择可回收的设计?技术难点有哪些?

贾晶: 是的,该产品有望在2023年正式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可回收颅内动脉瘤微创介入器械。

动脉瘤手术过程中,医生最关注的是支架精准定位和释放,而密网支架因为其结构特点(密网编织的自膨式支架)决定了在释放时会有很大的回弹。医生本来要放置的是一个定位,但是因为回弹,支架可能跳到其他的地方,导致移位,严重时支架甚至有可能掉落到动脉瘤中,造成严重后果。

在和医生的交流中,很多临床医生反复强调了支架回弹的问题以及他们的精准释放诉求。收集到医生的需求后,我们在输送系统的设计中明确提出了目标,要做到支架在完全推出微导管后可完全回收。这个功能就给予了医生试错的空间,通过调整最终实现支架的精准释放。

这是我们选择可回收设计的初衷,难度可想而知。医生的这个需求很多企业都知道,但却实现不了。我们的团队有很强的创造力和执行力,所有预期的想法,都逐步实现了。我们不只做到了完全可回收,结合独特设计的输送结构,我们也第一个提出将编织结构由64锭提高到72锭。更高的孔隙密度利于术后的内皮化和愈合过程,这是我们 CTO 在2019年就提出的设想,现在国际上都认可了这样的观点,临床观察也证明了该论点。

简单来说,我们希望能够降低手术难度,减少神经介入医生的培训周期,让更多医生可以开展手术,更多的病人能够从手术中获益。

Q10:你曾经参与过3个高值耗材完整上市的产品,其中包括火鹰(Firehawk火鹰是微创医疗历经8年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药物支架,也是全球第一及唯一的冠脉靶向洗脱支架系统)。对于神外介入耗材,你如何定义好产品?一款有生命力的产品从0到1的过程中难点有哪些?

贾晶: Firehawk 就是一款有生命力的好产品。对于冠脉介入耗材,好产品就是医生在决定使用支架进行手术干预治疗时,无论面前有多少产品,都会优先选择的一款。神经介入也如此,我们希望医生第一时间想到我们的产品。做到这一步,才意味着成功。

从 0 到 1 永远是最难的,医疗器械研发需要创造力,但并不是天马行空的创造力,而是能够科学落地的创造力。 神经介入的研发是在显微镜下工作,在微观视窗下进行宏观设计,最终实现预期功能。这个过程很折磨人,很考验团队的落地能力。

前几年有一个纪录片《工匠精神》也讲过类似的理念。要知道,飞机上用的螺丝和五金店里两块钱买的螺丝,肯定完全不一样。无论材料选择、工艺打磨等精度要求,甚至可能有几个小的卡扣细节,防错、防脱落设计,都不是一眼两眼、把玩一天能看得到的。这就是在医疗器械领域每天我们做的事情。从外观上看不出明显差距的功能,在极端苛刻的条件下才能够显示出谁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而这些过程都是在实验室里,从0到1来落地的。

Q11:暖阳医疗YonFlow血流导向支架由刘建民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顾宇翔教授联合担任项目PI,全国另有17家知名神经外科主任参与,共同研究并进行评估。目前项目进展如何?前段的疫情,对项目进度影响大吗?

贾晶: 我们从长海医院和华山医院开始,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多家中心顺利开启和完成了临床入组。很感谢两位联合 PI 和分中心 PI 的信任和支持,他们给予了我们这样一家初创企业信任和机会。

暖阳医疗第一个临床项目就是个大型临床项目,我们对于整个项目从最开始到什么时候落地,有比较详细的时间表。过程中,有些节点我们尽量做到提前完成,可以为突发情况预留出时间。目前,我们完成项目的目标时间没有变,有信心按照原有的时间表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整个团队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已经在越来越好的方向上发展,相信有这么多优秀的专家支持,项目会顺利完成。

Q12:据了解,目前90%以上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仍使用弹簧圈进行治疗,密网支架作为新兴的治疗方式目前占比不10%。如何看待与之的竞争关系?

贾晶: 提到弹簧圈,并不是说这个技术或者产品不好,在特定使用环境下,它可能是最适合的产品。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病例,血流导向支架,或者血流导向支架配合弹簧圈的使用效果应该是更好的,它能够避免一些严重问题的出现,例如刚才提到的脱落。包括美敦力、史赛克这些行业领先企业,也非常清楚血流导向装置的优势,都在做自己的优势产品。

所以,我们面对的是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我们的策略是在国内市场先建立优势,之后再参与国际竞争,这也是当年冠脉支架做到的事情。我相信在神经介入市场,我们也能做到。

在创业最开始,我们就已经把拓展海外市场纳入到工作计划中,我们会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在最合适的时间启动。一款好产品,并不是国内医生说好就够了,它应该在全球范围内都获得认可。

Q13:密网支架在临床医生中的接受度有哪些变化?暖阳的研发如何与临床的需求对接?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作为全新一代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目前不同产品型号、使用方法的差异等,是否会阻碍临床医生的选择和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技术及临床应用,近年来有了哪些进展?暖阳医疗在FD上的技术积累如何?

贾晶: 几年前,神经介入医生对于技术选择,确实存在差异和非共识的偏好。2020年发布的《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中国专家共识》是一个学术里程碑,让很多人认识到这个技术的重要性,我相信未来几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生接受和使用密网支架,这也是我判断未来密网支架有巨大市场空间的原因之一。

医生永远是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倡导者,如果医生不选择一个新技术,那只能说明这个技术还不够好。神经介入的医生都是高瞻远瞩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做出好产品提供给医生。

好产品都应该是傻瓜式的,应该尽量做到简化使用,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从2018 年我们开始决定做这件事情,第一时间就瞄准了密网支架技术。 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起了一些前期优势,实现了弯道超车。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密网支架的技术不断提升到更高的维度。

目前,暖阳的技术方向主要集中在支架材料选择、结构优化、支架涂层技术、输送系统优化等。 第一代和第二代血流导向支架也是围绕这几个维度在开展,目前已经有了些成果。我们会在合适的时间推出我们的第二代新产品。

Q14:2021年,高值耗材国家带量采购趋于常态化,神经介入区域性集采在浙江、河北陆续落地,你怎么看待带量采购对于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对于国内的创新型医疗器械公司,有什么机会?

贾晶: 我们说集采的时候一定要加上“带量”二字,聊集采,如果只看到集采对于某些产品、某些行业的影响,是有局限的。我们国家这几年针对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生物科技行业出台的政策,其实是希望企业和创业者做得越来越好。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再去问为什么要做集采,答案可能才比较清晰。

任何一个行业,规范性的发展是最好的。我们看到太多的行业因为野蛮生长,不合理的竞争,最后一地鸡毛,甚至整个行业直接泡沫化、消失掉。生命科学,包括其它硬科技相关的产业,行业和技术本身是极其严谨的,随着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发展,监管、行业规范也是需要的,这是集采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带量集采是我们的国家战略,能够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医疗健康领域,我们看到高额的手术费用限制了很多病人的有效治疗。作为医疗器械生产制造商,我们也希望通过合理的降价来提高产品的使用量,因此带量集采对于企业并不是坏事。当然,全新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大家都是从不懂到懂,这个过程会经历阵痛,但从长远看,一定是趋好的。

集采的另一面是国产替代。近几年我们很多行业都感受到了“卡脖子”问题,比如芯片,它其实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产品,但是它让很多的行业可能几年内不能发展,甚至让很多公司一夜之间没有了任何的生存空间。要想不被限制,就一定要做技术突破,关键路径就是创新,尤其是在硬科技的行业,因此对于有创新能力的医疗器械公司,一定会在国家创新战略环境下享受到政策红利。

所以,当某一个行业、产品、技术达到了足够的成熟度,国家可能就要做集采。未来几年,当集采形成规模化聚集,我们这样的创新公司的生存路径是什么?我们需要做更好的产品,做更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当你做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它就不在集采的范畴内。国家一定会鼓励真正的创新,鼓励有高科技、有硬实力的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现在在讨论的,用血流导向装置解决出血性动脉瘤的问题。五年以后,随着我们的技术不断地发展迭代,是否会有更好的产品、技术或者方案出现?那时候,可能血流导向装置就已经是成熟的产品了,有没有新技术能够替代它?能够提出新的技术突破的这些企业,就能享受到创新红利。

所以,我们的优势就是不断创新。关于血流导向装置我们今天聊了很多,其实在其他领域,我们也已经有创新性更高的产品在落地过程中,这就是暖阳医疗未来发展的信心所在。

Q15:2020年,华创领投了暖阳医疗的Pre-A轮融资。两年多来,行业和暖阳医疗发生了哪些变化?

贾晶: 2020年,正是神经介入赛道最火热的时刻,华创的投资团队有非常敏锐的嗅觉和识别好项目的能力。两年多来,暖阳医疗的成长健康、快速,已经在关键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从投资角度看神经介入赛道,现在有点两极分化,冰火两重天。很多投资人因为各种负面信息叠加产生悲观情绪,不敢出手。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资本寒冬”。大家看待同一个事情的角度和维度不同,可能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生命科学的周期相对其他领域长,受市场的影响也大。未来的发展预期可能在短时间里不能兑现,还需要更宏观或者更长远的周期和判断。如果出现了决策偏差,就会导致双方的合作无法进行下去,我觉得这就是现在行业面临的问题。

Q16:现阶段,我国神经介入市场中国外企业,例如美敦力、强生医疗、史赛克等,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外厂商有相对强势的品牌,临床医生已对产品相对熟悉,在这样的情况下,暖阳如何打开局面?对于长远的竞争格局如何判断?

贾晶: 我想借用我之前在微创的经历来类比。当年微创刚刚做冠脉介入支架的时候,也是和强生医疗、雅培、美敦力这些巨头竞争,非常弱小。但用了几年的时间,产品就颠覆了整个中国市场。

我有很多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我们一定要做出让医生能够出现选择困难症的产品,比如说当我们的质量和雅培的产品没有任何区别,医生要考虑的维度就多了:这是我们中国的企业;它的价格要便宜得多;国内的企业能够更充分方便地提供足够的产品;做完手术需要和病人和企业交流想法,甚至提出建议来改进,国内的企业沟通更方便。这些维度就决定了逐渐让医生从选择困难症变成优选你的产品。当然,这里面有个最大前提,产品质量一定要做到医生满意。

所以,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拿出好产品,通过已经建立的市场渠道,让更多医生愿意试用我们的产品。当医生确定可以使用,我们再考虑定价,实现更好的商业化路径。

我们都看到了冠脉介入在国内是如何实现逆袭的,而神经介入赛道,有更加广阔的临床需求和市场空间。只要我们把产品做好,定价合理,国家和医生都会帮助优秀企业成长起来。

Q17:展望未来2-3年,你希望暖阳医疗成为一家怎样的公司?

贾晶: 我们的企业名称来源于一句古语,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心若暖阳,不骄不躁,做有温度的产品。所以暖阳医疗的定位是成为神经介入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以解决临床痛点为目标,做最好用的器械产品,满足临床医生的需求,同时实现企业的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