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news@@cgcvc.com

创·问|XREAL徐驰:在一条地狱难度的赛道创业,我们如何做成全球第一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24-06-24

优秀的企业长什么样,成功的牛人都有哪些特质?在他们的奋斗路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坑”,最重要的改变是什么? 

创·问 向一些优秀的华创派、投资人、业界牛人抛出问题,也希望分享他们的想法给你。 

本期主角是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XREAL是全球领先的消费级 AR 眼镜研发、设计和制造公司,先后进入中、美、日、韩、英等多个国家和市场,并在探索消费级 AR 之路上开创了多项行业核心创新。

研究机构IDC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在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ER(Extended Reality,扩展现实)的市场中,XREAL旗下Air系列AR眼镜的市占率达到51.7%,持续保持行业第一。其中在ER行业里,XREAL 市占率达58.0%。

截至目前,XREAL累计融资超3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快手、蔚来资本、爱奇艺、红杉中国、Gentle Monster 等。华创资本曾领投 XREAL 的A轮融资,并在后续多轮融资中持续加注。

“我不画饼”。 

5月30日,XREAL创始人、CEO徐驰站在台上,以这样的主题发布了空间计算新品Beam Pro。 

会后的媒体采访环节,大家随意靠在沙发上,有工作人员上前提醒,一会儿要录视频希望每个人都坐直一些,徐驰却觉得没必要:“real一点。” 

这种“real”经常从徐驰的话语间流露出来,比如他会对着二三十家媒体回忆起自己几年前对行业的盲目乐观,直接坦承“我错了”;他让记者保持平常心,“媒体特别喜欢看见一个东西热就都凑过来,喜欢那种武林高手把全世界坏人都干掉的武侠故事,但其实是不存在的”;面对友商发布的新品,他甚至会因为在朋友圈进行批评被写进报道里。 

在美国读博、加入硅谷的明星创业公司,回国以后的徐驰思考过什么样的人才能在崇尚中庸、一般人不太冒尖表态的中国文化中把AR这件事做成,他总结出四个特质:极致、敢为、坦诚、担当,并把它们写进了公司文化里。之所以强调这些,也是因为徐驰意识到一般创业都很难, 但AR创业是“地狱级别的难”——不仅面对的是新的技术、新的市场、新的供应链,还要找到用户需求,开发出全新的产品并把它们批量造出来。 

2017年XREAL成立后,华创资本领投了A轮融资,并在后续多轮融资中持续加注。 几年下来,华创资本创始合伙人熊伟铭觉得很多创业者低估了AR行业的门槛:“当时很多兄弟们都冲进来,中间死的稀里哗啦,现在能坚持下来其实非常不容易。XREAL能把AR体验带到消费级场景,是一个创新的尝试。” 

创业至今,XREAL已经拿下多个全球第一:第一个将 AR 眼镜做到消费级别;第一个将 AR 眼镜连接到手机;第一个真正大规模量产 AR 眼镜的公司;全球销量第一的国产 AR 眼镜品牌······ 

一家创业公司能在全球化方面取得不俗成绩,除了技术、产品的护城河,也离不开创始人的一些特质。 比如投资人眼里,徐驰是个很抗事儿的人,能在创业初期就攒一票非常好的人,搭建起一支全面的团队,还有着超强执行力;同事评价他既具备天才产品经理的敏锐又兼顾着商业嗅觉,“是清晰知道每一步在做什么的一个人。” 

近日,「创·问」编辑部采访了徐驰,我们希望通过他口述的形式,尽可能梳理XREAL成立以来迈出的那些“关键一步”背后的故事和思考。正如徐驰所说的那样:“XREAL从2017年开始创业时,就不是在风口上,但正因为这个行业穿越了周期,才让我们觉得这份坚持更弥足珍贵。” 

全文分享如下:

口述: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

整理:华创资本「创·问」编辑部

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英伟达做 GPU 架构,当年英伟达还只是一家 GPU 厂商,PC 市场下滑,更便宜的集成显卡方案越来越多,那时候外界并不看好它。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英伟达的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有人问过我后不后悔?如果再做一次选择,我还是会创业。 有时候你盼望时运将至、风口降临,那它可能会砸向你,也可能砸向别人。而我更希望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Magic Leap是我在硅谷的最后一份工作 ,正是这段经历让我觉得AR未来一定是一个大赛道。 

Magic Leap 当时很神秘,神秘到什么程度?面试之前就需要签保密协议,我面试了五轮都没进过公司,面试官也不会讲他们在做什么,但你能看到这些人眼里有一团火。我还记得入职第一天,每个人的名牌上写的是「科学家 Rocket Scientist」、「魔术师 Wizard」和「艺术家 Artist」,内心深处觉得这是一家非常酷的公司。在 Magic Leap,有机会看到很多前沿技术,还有一些原型机,让我对行业充满信心,相信未来十年或者十五年,这是能改变世界的巨大赛道。 

如果要为创业的源起找一个时刻,那就是2015 年,我在微软发布会上看到Alex Kipman(微软 MR 技术负责人)发布了第一代 HoloLens 产品,我意识到这是划时代的东西,肯定会改变世界。那一刻仿佛受到感召,觉得自己也必须尝试一下。 

毫无疑问,过去15年最成功的智能终端就是手机,自从2007年第一部iPhone发布之后,十年来全球一共售出了85亿部智能手机。但人类的体验仍受限于2D空间和屏幕大小,我相信未来能将体验升维到3D空间的AR眼镜,会达到与手机同等的量级。 

创业之前我对AR市场的判断挺乐观的,预估行业会在2020年~2021年爆发。做硬件还要提前准备,倒推来算2016年可能就是最后一个机会,再不创业就来不及了。 

所以我在2016年8月回国,用半年时间做调研,2017年初拉着我在浙大的同学肖冰、师弟吴克艰一起搭建好了XREAL的团队。那时候肖冰在中航研究所负责飞机头显和屏显的设计,后来他担任公司的首席光学科学家,主要负责AR眼镜显示的部分。克艰在美国读博期间,就参与过 Google 的 Tango 和 ARCore 项目合作,回国后他主要负责软件算法产品。 

(徐驰和吴克艰) 

XREAL从创业之初就选定了AR消费级的市场,尽管当时整个XR市场里to B的份额远大于to C,但我相信未来轻量化设备会占市场份额的80%以上。 

在我们推出第一款AR眼镜之前,大家对它的理解更多是像微软的 HoloLens 或者 Magic Leap 这种体型比较大、比较重的 AR 眼镜,所以打造一款轻量化的产品首先在技术上就面临很大挑战,整个行业的上游产业链也非常不成熟。如果是做PC、手机,那三四线的供应链厂商就可以做出85分以上的设备,但AR眼镜没有一个供应链能完成这样的产品,也达不到一定规模。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原生AR生态极度匮乏——没有成熟的产业链、没有硬件标准、没有软件生态。 

被逼得没办法,我们决定自己跳进去做。2019年,XREAL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显示供应链,在无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条全自动AR光学产线。 我们几乎是国内唯一在感知、研发上自建团队的公司。行业处于早期阶段,供应链没法解决这些问题,那我们就慢慢自己打造护城河和壁垒。 

一款AR眼镜涉及到摄像头(即传感器)、光学模组(微显示屏、光学方案)、CPU处理中心(芯片、感知交互等)等部分,目前在产品形态、技术路线、光学方案的选择方面,行业依旧没有达成共识。比如常见的AR光学方案就包括棱镜、自由曲面、Birdbath(BB)和光波导。XREAL目前采用的就是Birdbath方案,优势在于需要的零件数少且构造简单。 

苹果、Meta这几年采用的是光波导技术,但现阶段这种技术和生产制造工艺成熟度还不够高,存在色散和光损控制的问题,因此短期内难以被大规模应用。在我回国创业那几年就有很多人讲光波导,我自己也是从一家光波导的企业(Magic Leap)出来的,但目前为止仍然看不清这个行业。 

直到上个月(2024年4月)我们还在密切关注全球最顶尖的光波导方案,现在台湾、日韩、欧美都有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合理去看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哪儿,千万不能让自己的技术审美被狭隘到了。之所以这么在意这件事,因为这对我们来说是唯一的机会,必须把握住每一个可能让XREAL脱颖而出的技术突破。就像XREAL是真正把BB的方案从创新一路做起来并且不断优化、规模化,我们的AR眼镜能让显示效果接近激光投影、电视,甚至电脑屏幕,这在AR行业还是第一次。 

未来如果能有量产、普及化的光波导产品出现,大概率XREAL会是那个推动者。但在今天,这个事情还为时尚早。 很多人喜欢靠信息差赚钱,而不是用认知差形成自己的判断。对于一个早期行业,判断非常重要,就算是大厂有时候犯的错误也并不少。 

当然,我们也很感谢这个阶段, 行业在早期一定是非共识的,如果已经形成共识,那创业公司就毫无机会了。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研发、认知差异,慢慢形成品牌、产品体验的护城河。 AR这个行业任何一次创新、尝试都值得鼓励,如果踏踏实实从用户体验的方式进行提升,才有真正的长期价值。 

生而全球化

2023年夏天,华创组织我们几家华创派企业走进中东,和当地的政府机构、企业进行交流。当时XREAL 的眼镜大受欢迎,也让我们看到中东未来蕴含的市场机遇。 

这两年我一直呼吁同行们一起出海“卷”,因为国内的AR厂商在海外市场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对XREAL来说,从创业之初就在布局全球化了。 

2019年,XREAL Light 在 CES 亮相,向世界推出了第一款消费级 AR 眼镜,我们从此开始在行业展露头脚。 那个时候,XREAL做了无数的创新,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在这点上,我们从来没有跟随谁。 

Light是第一个眼镜形态的全功能AR设备,双目视觉并搭载空间感知的传感器,有6DoF Tracking的SLAM的能力;它也是第一个打通了跟手机连接的AR眼镜。当时我们的工程师专门飞到美国高通总部,跟对方工程师一起联调,才让分体式眼镜用手机驱动这样一个组合形态成为可能;此外,它还是第一款消费级的AR设备。当时HoloLens、Magic Leap的售价都是两三千美金,而我们做到了500美金以下。我记得2019年的AWE上,我去问《福布斯》的 XR专栏作家Charlie Fink 今年大会的亮点是什么?他说最大的亮点就是Light的售价。 

到了2020年的CES,我们的展台就成为南区人最多的,很多运营商高层也来了,那是我们第一次把搭载着Nebula的Light给所有人体验,Nebula是我们开发的一个AR空间化系统,既能让AR眼镜兼顾手机或者移动互联网的2D内容,又能去迎接拥抱3D内容的空间交互系统。所有人对它都不吝褒奖之词,觉得这是一款他们真的想买回家的设备。这算是一个转折点,之后XREAL的商业化才越来越快。但严格来讲,公司第一次商业化是跟着全球的5G运营商边做边学的。 

当时大家觉得从4G到5G,手机的体验并没有质的飞跃。手机的屏幕不会再大,而5G的高带宽低延迟特性无法在手机上实现差异化。于是运营商就在想是否可以探索新的终端。 

因为XREAL是第一个把AR眼镜和手机连接起来的产品,就受到像高通这样的运营商高度关注。很感谢他们,正是高通把我们引荐给全球运营商,我们才得以被纳入AR核心圈,顺利进入其他国家。 

2020年8月,我们和 LGU+(韩国三大运营商之一)合作,在韩国首次推出 XREAL Light(消费者版本),同时和三星Note20、LG Velvet等5G手机绑定销售,这也是XREAL第一次完整的商业化闭环。 

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行之有效,之后我们又与美国、日本、瑞士、德国等国家的运营商联手,切入当地市场。 在合作过程中,XREAL 不仅积累了产品商品化、量产化的经验,也打出了品牌影响力。有了运营商背书,帮我们填补了XREAL商业化和生态的短板,大家开发了非常多互动式的AR内容,包括AR游戏、AR观影、AR瑜伽,甚至AR烹饪。此外,用户也对XREAL逐渐形成品牌认知。 

2020年我们和英国最大的运营商EE合作,当时他们邀请了Kevin Bacon拍摄5G的广告,讲了两款产品:三星的旗舰手机和我们的Light,没花一分钱,XREAL就在英国家喻户晓了。 

我们最早做海外布局,更多还是通过运营商构造一些本地的开发者或者 IT 公司的生态。所以那时销量尽管还没有起来,但让这些发达国家的数码发烧友可以了解到XREAL的产品,同时也收集到很多用户真实的反馈。这些反馈很快被我们更新到第二代产品——XREAL Air中。 

在Air上我们总结了上一代的很多经验,并针对用户需求做出大刀阔斧的改变——比如在产品功能上做“减法”,主打“便携空间化的数字大屏”概念,将一些现阶段生态还不完善的功能剔除掉,强化显示功能和佩戴体验,配合多设备支持,让用户可以随身携带、随时使用,极大地拓展了AR眼镜的使用场景。 

此外,在做第一代产品复盘时,我们发现和运营商的合作模式要去打通手机的适配,导致产品的链条有点太重、太长。所以在Air系列上,我们销售链条做得相对很短,直接接触到用户,并把内容、交互做得更大众化。在调查用户体验时我们发现,大家对AR眼镜所能做到的事情在认知上有着很大区别,我们必须找到最大的同心圆,让用户觉得这个产品立刻就能用得上,而不是单纯用来炫一下,回头就放着落灰。 

一系列改进后,XREAL迎来爆发。产品发布的2022年,就完成10万台销量的突破。要知道第一代Light在2021年销量才只有一万多台,相当于直接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在VR/AR产品出货量近三年整体下滑的背景下, XREAL 2022全年出货量达9.8万台,同比增长717%,全球市场占有率 37%,在消费级AR市场的占有率达57%。也是这一年,我们第一次超过了行业老大哥微软(HoloLens),全球市占率达到第一。2023年,Air在全球的销量已经突破了20万台。 现在来看,如果没有疫情,我们全球化的速度还会再快一些。 

正因为布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XREAL可以尝试差异化打法。像美国、日本的用户,因为本身就对VR硬件有相对深的了解,也就更容易接受AR产品。我们追求的是产品定义的高度统一——同样的产品,通过不同销售策略,让它在不同的国家能够卖得好。比如在美国,大家愿意用 XREAL 去接笔记本、游戏主机、Switch 等各式各样的设备;日本市场 iPhone 的用户比例特别高,他们习惯在线下购物。为此我们在渠道上还做了一些创新,与日本当地的三大运营商都有合作, 所以 XREAL在日本线下的渗透率是最好的。 

我们还发现日本是一个很慢的市场,他们甚至还在用电视广告的形式进行市场营销,并且还非常有效。慢市场的好处在于一旦奠定护城河优势,大家又注重品牌时,你的优势就能被积累下来。相比之下,中国的节奏太快了,今天有一个喜茶,明天就变成霸王茶姬,后天可能又是一个新的品牌,给创业者的压力很大。但海外市场一旦你能切进去,就会有一定的壁垒。 

运营商背书的案例,过去这些年我们是AR领域里唯一的一家。他们不会因为你只是一家中国的创业公司就对你持有偏见,只要产品做得好,就可以赢得和全球头部运营商合作的机会,他们给XREAL的资源甚至是现在手机厂商想拿都拿不到的,所以这些“捷径”都是全球化带来的红利。 

今天创业团队有没有国际视野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和很多做消费电子的公司聊过,赚到钱出海或者全球化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我们海外的出货量一度占到60%,今天海外市场依然占到三分之二,但国内市场增长也非常快。 

在全球化方面,我们做得最正确的决策就是努力和各行业最好的学生一起玩儿,虽然今天XREAL还是一家创业公司,但我们几年下来已经积累了蛮多经验。作为行业的先行者,我们有机会快速打入发达国家,然后可以牢牢地在这些市场上把市占率、影响力做好。 

我们的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在亚马逊,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XREAL在智能眼镜品类里销量都是第一。在一个相对新且挑战大的领域,作为一家中国创业公司,我们能做到这个成绩,还是挺自豪的。 

戴着镣铐跳舞

如果说苹果的Vision Pro让大家看到了空间计算的未来,那我们最近新发布的Beam Pro是想努力让大家看到空间计算的现在。 

但这个“现在”其实是我们吵架吵出来的。 

便携数字屏这件事还远没有到头,回溯XREAL 过去的产品路径,做第一代Beam 时,我们最大的担忧是用户已经有了一台手机,还能否接受多一个额外的设备连接AR眼镜?当时面临两个难题:要么玩儿命跟手机死磕和它融到一起,要么有自己端到端可控的闭环形态,我们始终在这两者间摇摆。 

原本第一代Beam产品是想迎合用户给到他们跨平台、跨终端的一致性体验,后来发现这其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消费者对我们的期待是XREAL眼镜连接到任意一台手机时都能流畅使用各种功能,但有时候发现手机要么不适配要么不好使,体验一差,用户就觉得你“垃圾”,我们就只好不停维护适配的手机list。可后来又发现大多数安卓应用都是为适配手机而开发,并且由于系统的数据安全策略,应用和应用之间的通讯与访问是被禁止的。这就导致我们的Nebula App 作为一个应用时,没有权限在空间中唤起另一个应用,也就无法实现把这个应用展示在空间中的效果。 

我们决定把端到端的体验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开发了第一代Beam,用户通过它连接XREAL Air,就能操作悬停、云台和浮窗三种投屏模式,实现3DoF的产品体验。正因为第一代的配售比非常好,证明用户可以接受手机之外多一个“盒子”,我们就决定做一个更好的产品——Beam Pro。它是为了 AR 眼镜而诞生的空间计算终端,不是用来代替手机,而是用来解放手机的。 

市面上除了我们,其他家的盒子都是连接TV而不是连接手机。很多TV盒子的厂家找到我们表示改个名字就能直接卖,但我们都推掉了。因为这其实是两个生态,如果是在谷歌TV里既无法增加空间锚定,也无法修改UI界面,这样严苛的环境下做创新很难。经过取舍,我们还是决定自己来做Beam Pro,希望消费者建立起眼镜+盒子的使用习惯,同时也确保海量的移动应用可以在空间中稳定、流畅地运行。 

这次把Beam Pro 做成一个空间影像的采集与拍摄设备,也是我坚持要做的,为此还和克艰半夜大吵一架,一开始他和团队评估后觉得困难非常多,而且高通、龙旗都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根本无从借鉴。 

但经过摸索,我们还是做出来了。Beam Pro是专为空间影像设计的,选择了双主摄规格的三星 JN1 传感器,这颗传感器拥有5000万像素。同时,为了确保最佳的空间立体效果,两颗主摄级传感器的距离达到50mm,配合双 F/2.2 的光圈,不仅立体感更强,也确保了双眼一致的景深信息。模拟人眼距离,就是为了留住更真实的感受,用户回看时眼睛也会更加舒适。所以,既然想要引领行业的创新,就要敢于冒险,一旦事儿做成了,正反馈就非常大。 

由于有了互联网,中国过去二十年无论是人才的资源、供应链的基础设施,还是资本的规模等方面都有了巨大变化,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还是甘愿当一个跟随者?因为跟着别人走会比较稳当,而我们缺乏的往往就是信念和信心。 今年我带着同事去参加CES,把他拉到一个会上告诉他谷歌的团队正在研究你们做的产品交互,这对大家的信心提升是巨大的,有了这样的正反馈,团队也会激励自己做出更好的产品。 

我们不像大公司有充分的时间去做预研再决定一个产品能不能做,对XREAL来说,产品定了就必须要上,没有做不出来的这条路。当然,我也有坚持错了的时候,比如2021年,我认为AR设备在未来5~10年之内会逐步取代智能手机,如今看来,我显然错了。 眼镜一定是比手机更合适的一个终端,但取代手机依然需要更长的过程。但是,如果一件事它的方向是绝对正确的,那么到底是早两年还是晚两年,其实对我们行业从业者没那么重要。我们要做的就是投入百分之一百、百分之两百的热情,让这个时间更早到来。 

现在 AR 设备不像功能单一的产品,买回家就能用,它还需要内容和生态来配合。这很像当年 iPhone 起来的时候,在《愤怒的小鸟》、《切水果》这样的杀手级应用出来之前,iPhone的市场终端规模也才5000万到1亿。 我们似乎特别喜欢类似这样的武侠故事,突然横空出世一个东西,就能把整个行业颠覆掉。但大家想想,iPhone1到iPhone4也是花了几代时间去迭代,才让大家意识到它可以取代三星、诺基亚。 

做颠覆式产品真的很难,所以我们也很感谢苹果帮助整个行业教育市场,Vision Pro的发售对我们的销量也有巨大的拉升。我希望大家都能在这个赛道上去尝试,不断加注、不断探索新的产品形态,快速推进行业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一些拿 AI 做噱头的公司,如果一个App就能解决的事,那就不要打着AI的旗号去做新的硬件了,这并不是颠覆式创新。 

AR是AI最好的载体,AI是AR最好的交互,它们很可能是未来十年最能改变消费电子和终端体验的两个最核心技术。这个观点并不新鲜,General AI火起来之前就有很多人这么讲了。前段时间谷歌I/O的发布会上完全没有讲任何XR的内容,而是讲了AI眼镜的全新体验,我相信经过一两年打磨,它真的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包括大模型,从应用角度看,AR眼镜是非常好的载体,未来也会有非常多可能落地的应用。但不得不承认,AI依然处于早期不成熟的阶段,还无法支撑起AR眼镜交互Agent的角色,所以还需要继续迭代。 

XREAL作为一家有一定销量、影响力的终端厂商,反而会更审慎、克制,不能什么火就蹭什么。 我们已经在利用大模型指导研发和数据,很多产品功能比如手势交互,其实也已经借助了AI,只是不会拿着它去炒作概念。我们希望XREAL推出的产品,在某种程度上是跨过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用户体验的阈值,需要若干次迭代去慢慢建立起用户对品牌的信任,这件事非常关键。 

我一直说硬件行业创业是“带着镣铐跳舞”,因为你要时刻关注供应链的实际情况,评估还有多少年能达到理想情况,把握好节奏来布局。如果判断错误,入局太早,很容易变成“前浪”;但也不能等产业链完全成熟,否则就变成巨头的游戏了。 

中国人太喜欢要终极答案,其实没必要。XREAL从2017年开始创业时,就不是在风口上,但正因为这个行业穿越了周期,才让我们觉得这份坚持更弥足珍贵。我们也会持续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走下去,给到消费者和行业更多惊喜。 

今天行业看上去平静,实则已经暗流涌动,未来一两年一定有一些激动人心的变化,请大家拭目以待。 

部分内容参考资料: 

1.《XREAL Air背后的产品思考》,徐驰 

2.《Nreal 徐驰:未来,将有 10 亿台 AR 眼镜戴在大家头上》,极客公园 

3.《数实融合:前沿科技如何重塑产业》,杨国安著, 和阳整理 

4.《专访XREAL CEO徐驰:AR的商业化必须以用户为核心》,雷科技 

5.《曾经的英伟达工程师,决定认真做副眼镜》,虎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