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news@@cgcvc.com

华创资本吴海燕:在“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下,我们如何看待企业服务和企业软件投资

文章来源:猎云网   发布日期:2016-12-26

华创资本在2014年、2015年、2016年三年时间里所投资的公司中,有三分之一在企业服务领域:包括企业垂直行业解决方案,例如服务于各个行业小微企业的SaaS软件;同时我们在传统的企业服务上也投资了很多企业,例如和人力资源服务相关的项目、面向企业的法律服务平台等等。总体而言,华创对企业软件和企业服务是持一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关于这个领域的投资,我们有四点分享:


第一,“向后看”会低估目前国内企业软件和企业服务的投资机会。


如果现在的软件公司要找之前的软件公司对标、服务公司找上一代外包服务的公司对标,肯定会低估当下企业软件和企业服务领域的创业投资机会。


因为在过去,国内企业服务市场上从来没有出过特别大的公司。和国内过去20年面向消费互联网领域的投资机会相比,企业软件和企业服务在TMT领域没有那么多亮点。比如大家知道BAT市值都是几百亿美金,甚至上千亿美金,稍微小一点的互联网公司的市值达到十亿、二三十亿美金级别也不少。但国内大的软件公司,市值也就是三四百亿人民币,年收入二三十亿人民币,有时候甚至还亏损。


和历史上已有的软件公司和服务公司相比,企业软件和企业服务的投资机会是不是就不够大呢?


第二,在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效率提升”的需求会催生很多投资机会。


所谓“新常态”,是指中国GDP从过去将近两位数年增长率下降到百分之六点几,甚至百分之五点几,整体经济进入缓慢成长过程。


如果宏观经济是这个数字,很多行业已经是不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状态了。大家经常听到中国经济是投资驱动增长,指的是各个行业的企业通过不断增加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的投入来拉动成长。


以制造业和贸易行业为例,如果销售机会来了,订单来了,产能不够用怎么办?那就再上一条生产线、再加一些人力,这种方式导致这些行业对于供应链管理,效率提升没有那么在意。这就导致很多行业,比如贸易行业、钢铁行业等等,都不是很愿意为提升效率买单。


所以很多国外大型软件公司进入国内多年,市场份额始终不大,就是因为大家很少愿意像美国企业那样为效率买单。这两年经济在转型,跟过去中国的高增长红利是完全不同的经济环境,这就是经济学家说的新常态。


高增长没有了,但是过去投资拉动固定资产的成本还在,这时候如果效率不提升,供应链不优化,很多企业的利润率就会不断降低,甚至变成负利润率,再也挣不回来。这种情况下各行各业对于效率提升有着巨大的需求,但人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


因此,不管是小微企业还是中大型企业,对于效率提升都开始重视起来了,这就是以科技为本面向企业做SaaS服务的机会。在美国,甲骨文有1600亿美金的市值,Salesforce有将近500亿美金的市值。在中国还没有同样体量的公司,中国经济的发展状态越来越成熟,因此国内SaaS市场具有巨大空间。


第三,所谓“跨越式”成长机会,不妨看看美国大企业正在干什么。


在企业服务方面我们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看看美国在发生什么事情、在买什么。


甲骨文在过去十年里收购了100多家公司,在2014年用53亿美金收购了一家为酒店、旅馆、零售业提供硬件和软件产品的公司MicrosSysterms。美国的超级2B服务公司在收购什么,肯定是在为趋势买单,那是什么样的趋势呢?我们做过一个Salesforce的收购分析,在这两年,这家公司围绕它自己的Marketing Cloud和Sales Cloud收购了五十家左右的初创企业,涉及数据分析、数据营销、AI等多个领域。对标国内,这里面有没有一个跨越阶段的成长机会?


第四,在估值模型上,企业软件和企业服务不能对标传统消费互联网。


消费互联网领域有很多大家都熟悉的观点,比如有用户增长到了一个节点之后会呈现爆炸式增长,有病毒式推广的机会。


但是对于企业服务的增长模式,在过去是缺乏估值模型研究的。在整个VC和PE行业中,对于B轮阶段的企业软件公司应该长什么样子、应该如何估值,行业里还是缺乏共识的。所谓资本寒冬对很多公司的融资意味着什么?没钱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也大部分是提给面向个人消费公司的,很多面向个人的应用一开始要通过烧钱把用户规模建立之后,再实现商业价值。


但是企业软件和企业服务公司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面向企业做服务、做软件,不管是技术服务,还是一个解决方案,总而言之生存问题的可能性较低,一个根本问题是能够做多大。


在当下的国内市场上,“向后看”对标意义不大,“向前看”是要实现商业模式的突破、实现价值提供和功能提供上的突破,要引导企业的管理思路和经营思路,使企业能适应目前的技术环境和经济环境,帮助企业做效率提升和销售提升。


所以企业软件和企业服务公司的核心问题不在于生存,而在于能做到什么样的规模,能实现什么样更高的溢价,这是我们看待企业软件和服务公司估值的核心点。


 

分享到: